![Running Up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25f3945364234ed78baf0c0762864866.jpg/v1/fill/w_980,h_678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25f3945364234ed78baf0c0762864866.jpg)
從受助到助人
「從受助到助人」一直是彩虹工程的遠程目標,我們盼望透過我們四個S (Sponsorship助學計劃, Service Trips服務隊, Seminars培訓計劃 & Support緊急醫療資助) 的服務,能夠持續支持愛護並建立受助者的生命,期待有一天他們不但可以獨立生活與工作,更能回饋社會,以同樣的愛,祝福別人。
本文作者鄭東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彩虹資助的對象。我們在2017年的短期服務行程中認識了她和她的家人;記得當時的鄭東已經患有嚴重的焦慮症,自己都覺得寸步難行,實在無法照顧長期病患的丈夫與患有自閉症的兒子梁浩然。透過彩虹的助學計劃,幾經辛苦,浩然開始在天使之家自閉症康復中心接受治療,在我們的本地同工YY的悉心照顧和教導下,短短一年多的時間,浩然已經有明顯進步,作為家長,鄭東自己也很被鼓勵,焦慮症不藥而癒,身體心靈慢慢恢復過來,同時也建立了對上帝的信心,在YY的幫助下,學習每天倚靠上帝,在信仰上日漸成長。
在每年兩次到國內的探訪中,我們不單看到浩然突破性的進展,更看到作為家長的鄭東,可以被進一步培訓成為老師的可能性。經過了一年的禱告等候,我們對鄭東發出邀請,經過多方面的考量與安排,她欣然接受彩虹的資助與任命,在YY的協助下,積極學習,預備將來可以用「過來人」的身分與經驗,並學習所得,幫助更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及他們的家人。
以下是鄭東女士的分享:
我是一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,從兒子梁浩然被診斷為自閉症距今已有8年時間了。現在回頭想想,往事歷歷在目。
我和所有的家長一樣,最初的日子內心都充滿了絕望、無助,每天都在痛苦中掙扎,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後,生活又回歸到了平靜,於是我帶著孩子走上了康復道路。
我們所在的城市有幾家公立的康復中心,我們選擇了一家,開始了日復一日的康復訓練。孩子在2歲-7歲之間一直在這個學校上學,家長天天陪護。由於孩子一直都沒有進步,而且出現情緒問題,每天都會哭鬧甚至自殘。我每天帶著他,心理壓力很大。事實上那時的我,活在焦慮恐懼之中,最嚴重的時候都不敢領孩子出門,天天待在家裡,身上也沒有力氣,孩子更是無事可做,我也被疾病打到,覺得生活沒有了希望。
在我最困難的時候,天使之家和彩虹工程的同工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後,對我進行家訪,並且給予了我們經濟上的幫助。彩虹工程資助了梁浩然的學費,讓他在天使之家進行康復訓練,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知道,社會性訓練的重要性。
這種社會性干預方法是在其他任何機構都接觸不到的,它所提倡的是學習實踐於生活,普通的機構只是為了訓練而訓練,而且家長到最後也是身心疲憊,因為學習不到好的方法,很多成年以後的自閉症患者只能窩在家裡,根本走不出家門。
我剛接觸到社會性康復訓練的時候,也很希望能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理論知識,然後用學得的方法來干預孩子,但之前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佳,不得不外出做小時工,這樣一來就沒有時間好好學習如何干預孩子,雖然有時也會有老師培訓家長,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學得不夠透徹。
最近彩虹工程鼓勵並資助我全身心投入學習,希望裝備我日後成為孩子們的老師,我深信這是神的安排,神很愛我,給了我這次能好好學習的機會。回想自己的經歷,我也很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社會性康復訓練,因為只有孩子得到了正確的訓練與康復,才能解脫家長,讓家長們也擺脫痛苦。
這實在是神給我的使命,是祂讓我軟弱的心變得堅強,昏暗的心變得光明,是神將祂的大愛充滿了我的心。我一定會好好學習,把自己掌握的方法用到孩子們身上,好好的理解他們、關懷他們、愛他們、栽培他們成長,讓他們可以獨立生活與工作,回饋社會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鄭東 2020年10月13日
![Nov 11-2020 (2).jp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60421_f836baa3f93842558e0e8d09a73e88ae~mv2.jpg/v1/fill/w_600,h_856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Nov%2011-2020%20(2).jpg)
![Nov 11-2020 (1).jp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60421_e645bf60daf644fd8cb5c24a9e496125~mv2.jpg/v1/fill/w_600,h_800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Nov%2011-2020%20(1).jpg)